技术文章

新造船电缆敷设检验要点总结


船用电缆敷设是船舶电气系统**运行的核心环节,直接关系到船舶动力、通信、导航等系统的可靠性。本文基于国际电工委员会(IEC)标准、主流船级社规范及船舶行业实践,系统梳理电缆敷设检验的核心要点,为新造船电气专业人员提供检验依据,确保电缆敷设符合**、耐火、水密及可维护性要求。

一、检验依据与基本原则

1.核心标准

需符合IEC 60092 系列船舶电气标准、各船级社(如 CCS、ABS、LR、DNV、NK等)规范及船舶设计图纸(含《防火区域划分图》《隔热布置图》等)。

2.基本原则

电缆敷设需满足“**可靠、路径合理、便于维护、防护到位” 要求,兼顾机械保护、防火水密及电磁兼容性,避免因敷设不当导致的短路、信号干扰或火灾风险。

二、前期准备与资质核查

1.电缆资质审核

◦核查电缆的《船用产品质量证书》《船级社认可证书》,确认型号、规格、耐火等级等参数与设计图纸一致。

◦重点核对电缆的耐温等级、绝缘材料、护套类型是否适配敷设区域(如高温区域需耐125℃以上电缆,冷藏舱需耐低温护套)。

2.工具与资料准备

◦必备工具:卷尺(精度1mm)、扭矩扳手、塞尺、温湿度计;

◦必备资料:耐火性能检测报告、电缆敷设图、贯通件布置图、防火等级清单、电缆弯曲半径对照表等。

三、检验要点

(一)敷设路径与走向设计

1.路径合理性

a缆走向应平直、短捷,避开热源(锅炉、排气管等)、油污区、易受机械碰撞的区域(如货舱边缘、甲板机械附近)。

b热源间距:*小不小于100mm,无法满足时需加装隔热层(如矿棉包裹),确保电缆表面温度不超过其允许工作温度。

c类型的电缆应尽可能集中成排地敷设安装,以求布局合理美观。

d设备控制箱、照明设备的电缆终端一定保留足够余量,以便后续维护维修。

2.电缆膨胀弯设置原则

a电缆敷设长度超过‌50米‌时,需设置膨胀弯以应对热胀冷缩引起的机械应力。 ‌

b置选择‌ - 膨胀弯应设置在电缆直线段或直角转弯处,通过增加弯曲半径来吸收温度变化导致的变形。‌

c弯曲半径标准 ‌- 需满足电缆*小弯曲半径要求(如无明确标准时,通常按电缆外径的10倍设置)。 ‌若采用金属护套电缆,膨胀弯需采用非闭合磁路的固定件,避免磁力影响。 ‌

d定方式‌ - 膨胀弯处需用锁紧螺母或格兰头固定穿线管,确保电缆在管内保持自然弯曲状态。‌

e距要求‌ - 相邻膨胀弯间距不宜超过‌30米‌,且需根据实际温度变化调整(如温差较大时适当加密)。 ‌

3.弯曲半径控制

严格按表1 执行*小弯曲半径要求,禁止过度弯曲导致绝缘层损伤:

1:固定敷设电缆*小弯曲半径(单位:mm

电缆结构

电缆外径(D

*小弯曲内半径

热塑料弹性材料绝缘 金属护套 铠装

任何

6D

热塑料弹性材料绝缘 其它保护层

≤25

4D

 

25

6D

矿物绝缘硬金属护套

任何

6D

4.特殊区域路径要求

a底层花铁板下:电缆需穿有盖板的金属槽/ 管,槽(管)贴近花铁板安装,引出端高出花铁板并封闭,防止积水浸渍;

b藏舱、锅炉舱:必须明线敷设,禁止喷涂泡沫塑料等隔热材料;

c燃/ 易爆区域(油漆间、蓄电池室等):照明电缆需穿金属管,其它电缆原则上禁止穿过,确需穿过时需密封管端并标注警示。

5.从船艉到船头、从机舱到驾驶台的备用电缆的敷设检验

a据图纸结合规格书要求,对从船艉到船头、从机舱到驾驶台的备用电缆的敷设进行检验测试,电缆两端必须做好长久性标签标记;

b根备用电缆不是所有新造船都有,不能一概而论。若有一般会在造船规格书中明确。

(二)电缆间距与机械保护

1.与船体结构间距

a船体外板、舱壁、甲板间距≥20mm;

b内底板、燃油/ 滑油舱(柜)间距≥50mm;

c电力缆与控制 / 信号电缆间距≥50mm,本质**型电缆需单独敷设并标记。

2.不同类型电缆隔离要求

需远离敷设的电缆组合:

◦主干电缆与应急干线馈电电缆;

◦电力推进主电路电缆与励磁电缆;

◦机舱外重要辅机主干电缆与备用机组馈电电缆;

◦不同允许工作温度的电缆(如耐105℃与耐 150℃电缆)。

3.机械保护措施

a碰撞区域(如货舱通道、甲板边缘)需加装金属保护管或护罩;

b船体伸缩接头的电缆需弯制环形伸缩弯头,弯头*小内半径为电缆管外径的12 倍,长度与船体伸缩量匹配。

(三)电缆紧固与固定规范

1.紧固材料选择

◦一般场所:镀塑钢扎带;

◦冷库:木质或不锈钢卡子(禁止尼龙扎带,避免低温脆化);

◦干燥常温区域分支电缆:可采用尼龙扎带,但每5 根需含 1 根镀锌包塑扎带。或全部采用钢扎带

2.紧固操作要求

◦不同外护套电缆需分开紧固,确需共束时需避免相互损伤(如橡胶护套与塑料护套间加隔离垫);

◦扎带收紧后,电缆护套变形量≤电缆外径的 5%;

◦电缆在托架上平列敷设成矩形,不超过2 层,厚度≤50mm;分层托架的层间距≥100mm,超过 3 层时按 85% 载流量选用电缆。

3.紧固间距标准

按表2 执行,确保间距均匀、固定牢固:

2:电缆紧固间距(单位:mm

电缆外径(mm

非铠装电缆间距

铠装电缆间距

≤8

200

250

8~13

250

300

13~20

300

350

20~30

350

400

30

400

400

4.特殊部位紧固要求

◦穿过非密封贯通件:距贯通件100~150mm 内固定;

◦穿过密封贯通件:距贯通件250mm 内设置支承件;

◦扁钢上紧固的电缆束直径≤80mm;

◦成束电缆贯穿时,总面积≤贯通件截面积的 30%;单根穿管时≤40%。

(四)单芯交流电缆特殊检验

1.选型与敷设

◦额定电流>20A 时,需采用非铠装或非磁性材料铠装电缆;

◦同一电路电缆需紧密靠紧敷设(相邻电缆间距≤单根直径),或穿入同一非磁性电缆管;

◦额定电流>250A 的电缆靠近钢质舱壁时,间距≥50mm(同一交流电路 “品” 字布置除外)。

2.三相线路平衡措施

◦导体截面积>185mm² 的长距离三相单芯电缆,每 15m 需进行相线换位,确保阻抗平衡;

◦每相多根电缆并联时,需同路径敷设、同截面积,排列符合下图要求(同相电缆与异相电缆交替分布)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同一相的单芯电缆排列次序如下图


(五)贯通件密封与防火水密要求

1.贯通件选型与资质

◦根据《防火区域划分图》选用对应耐火等级(如A60、A0、B 级)的贯通件,密封填料需有船级社证书并标注耐火等级;

◦水密场所采用密封型填料,非水密场所采用堵塞型填料。

2.密封施工标准

◦电缆在贯通件内均匀分布,无扭曲,电缆间间距≥8mm,与贯通件壁间距≥10mm;

◦成束电缆贯穿时,总面积≤贯通件内截面积的 30%;单根穿管时≤40%;

◦密封填料需灌注均匀、无空洞(可通过敲击声音判断:实心声为合格,空洞声需返工,或者用钎子、螺丝刀扎封堵来判断密封情况)表面饱满平整。

3.耐火与水密验证

◦敷设后核查贯通件内电缆完整性,确认无遗漏;

◦水密区域需进行水压试验(如舱室试验压力下30 分钟无渗漏);

◦耐火区域需核对填料耐火等级与设计一致,必要时抽样进行耐火性能复测。

(六)检验收尾与质量确认

1.外观与损伤检查

◦去除电缆表面覆盖的胶布等临时保护物,检查是否有划痕、破损、绝缘层老化,损伤深度超过护套厚度10% 时需更换电缆;

◦清理临时支架、捆扎物,确保敷设区域整洁。

2.文档与记录确认

◦收集电缆合格证书、贯通件耐火证书、密封填料检测报告等资料,整理归档;

◦记录电缆型号、敷设路径、紧固间距、贯通件等级等关键参数,形成检验报告。

四、常见问题与处理方案

      问题场景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处理措施

电缆弯曲半径不足

重新敷设或更换电缆,确保符合表要求

密封填料出现空洞

**填料后重新灌注,重点检查拐角与边缘处

单芯电缆未换位

15m 间隔补做相线换位,记录换位位置

紧固间距超标

增加扎带或支架,调整至表规定间距

不同护套电缆共束损伤

加装隔离垫或分开敷设,修复受损护套

备注:未尽事宜需符合*新IEC 标准及船级社规范。检验人员应结合现场实际灵活应用,确保电缆敷设质量满足船舶全生命周期**运行要求。

注:本文出处  公众号  听风的船舶



Copyright@ 2003-2025  扬州市红旗电缆制造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   

地址:中国.江苏省扬州市北菱塘工业集中区  邮编:225652  联系人:朱仕红(产品直销部)

电话:(051484232078  传真:(051484235124  84232111  手机:13505274439 

ICP:苏ICP备05030547号-5

Emailhongqigroup@126.com

苏ICP备05030547号-5
 

苏公网安备3210840200032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