船用电缆敷设是船舶电气系统**运行的核心环节,直接关系到船舶动力、通信、导航等系统的可靠性。本文基于国际电工委员会(IEC)标准、主流船级社规范及船舶行业实践,系统梳理电缆敷设检验的核心要点,为新造船电气专业人员提供检验依据,确保电缆敷设符合**、耐火、水密及可维护性要求。
一、检验依据与基本原则
1.核心标准
需符合IEC 60092 系列船舶电气标准、各船级社(如 CCS、ABS、LR、DNV、NK等)规范及船舶设计图纸(含《防火区域划分图》《隔热布置图》等)。
2.基本原则
电缆敷设需满足“**可靠、路径合理、便于维护、防护到位” 要求,兼顾机械保护、防火水密及电磁兼容性,避免因敷设不当导致的短路、信号干扰或火灾风险。
二、前期准备与资质核查
1.电缆资质审核
◦核查电缆的《船用产品质量证书》《船级社认可证书》,确认型号、规格、耐火等级等参数与设计图纸一致。
◦重点核对电缆的耐温等级、绝缘材料、护套类型是否适配敷设区域(如高温区域需耐125℃以上电缆,冷藏舱需耐低温护套)。
2.工具与资料准备
◦必备工具:卷尺(精度1mm)、扭矩扳手、塞尺、温湿度计;
◦必备资料:耐火性能检测报告、电缆敷设图、贯通件布置图、防火等级清单、电缆弯曲半径对照表等。
三、检验要点
(一)敷设路径与走向设计
1.路径合理性
a缆走向应平直、短捷,避开热源(锅炉、排气管等)、油污区、易受机械碰撞的区域(如货舱边缘、甲板机械附近)。
b热源间距:*小不小于100mm,无法满足时需加装隔热层(如矿棉包裹),确保电缆表面温度不超过其允许工作温度。
c类型的电缆应尽可能集中成排地敷设安装,以求布局合理美观。
d设备控制箱、照明设备的电缆终端一定保留足够余量,以便后续维护维修。
2.电缆膨胀弯设置原则
a电缆敷设长度超过50米时,需设置膨胀弯以应对热胀冷缩引起的机械应力。
b置选择 - 膨胀弯应设置在电缆直线段或直角转弯处,通过增加弯曲半径来吸收温度变化导致的变形。
c弯曲半径标准 - 需满足电缆*小弯曲半径要求(如无明确标准时,通常按电缆外径的10倍设置)。 若采用金属护套电缆,膨胀弯需采用非闭合磁路的固定件,避免磁力影响。
d定方式 - 膨胀弯处需用锁紧螺母或格兰头固定穿线管,确保电缆在管内保持自然弯曲状态。
e距要求 - 相邻膨胀弯间距不宜超过30米,且需根据实际温度变化调整(如温差较大时适当加密)。
3.弯曲半径控制
严格按表1 执行*小弯曲半径要求,禁止过度弯曲导致绝缘层损伤:
表1:固定敷设电缆*小弯曲半径(单位:mm)
电缆结构
|
电缆外径(D)
|
*小弯曲内半径
|
热塑料/ 弹性材料绝缘 + 金属护套 / 铠装
|
任何
|
6D
|
热塑料/ 弹性材料绝缘 + 其它保护层
|
≤25
|
4D
|
|
>25
|
6D
|
矿物绝缘+ 硬金属护套
|
任何
|
6D
|
4.特殊区域路径要求
a底层花铁板下:电缆需穿有盖板的金属槽/ 管,槽(管)贴近花铁板安装,引出端高出花铁板并封闭,防止积水浸渍;
b藏舱、锅炉舱:必须明线敷设,禁止喷涂泡沫塑料等隔热材料;
c燃/ 易爆区域(油漆间、蓄电池室等):照明电缆需穿金属管,其它电缆原则上禁止穿过,确需穿过时需密封管端并标注警示。
5.从船艉到船头、从机舱到驾驶台的备用电缆的敷设检验
a据图纸结合规格书要求,对从船艉到船头、从机舱到驾驶台的备用电缆的敷设进行检验测试,电缆两端必须做好长久性标签标记;
b根备用电缆不是所有新造船都有,不能一概而论。若有一般会在造船规格书中明确。
(二)电缆间距与机械保护
1.与船体结构间距
a船体外板、舱壁、甲板间距≥20mm;
b内底板、燃油/ 滑油舱(柜)间距≥50mm;
c电力缆与控制 / 信号电缆间距≥50mm,本质**型电缆需单独敷设并标记。
2.不同类型电缆隔离要求
需远离敷设的电缆组合:
◦主干电缆与应急干线馈电电缆;
◦电力推进主电路电缆与励磁电缆;
◦机舱外重要辅机主干电缆与备用机组馈电电缆;
◦不同允许工作温度的电缆(如耐105℃与耐 150℃电缆)。
3.机械保护措施
a碰撞区域(如货舱通道、甲板边缘)需加装金属保护管或护罩;
b船体伸缩接头的电缆需弯制环形伸缩弯头,弯头*小内半径为电缆管外径的12 倍,长度与船体伸缩量匹配。
(三)电缆紧固与固定规范
1.紧固材料选择
◦一般场所:镀塑钢扎带;
◦冷库:木质或不锈钢卡子(禁止尼龙扎带,避免低温脆化);
◦干燥常温区域分支电缆:可采用尼龙扎带,但每5 根需含 1 根镀锌包塑扎带。或全部采用钢扎带
2.紧固操作要求
◦不同外护套电缆需分开紧固,确需共束时需避免相互损伤(如橡胶护套与塑料护套间加隔离垫);
◦扎带收紧后,电缆护套变形量≤电缆外径的 5%;
◦电缆在托架上平列敷设成矩形,不超过2 层,厚度≤50mm;分层托架的层间距≥100mm,超过 3 层时按 85% 载流量选用电缆。
3.紧固间距标准
按表2 执行,确保间距均匀、固定牢固:
表2:电缆紧固间距(单位:mm)
电缆外径(mm)
|
非铠装电缆间距
|
铠装电缆间距
|
≤8
|
200
|
250
|
8~13
|
250
|
300
|
13~20
|
300
|
350
|
20~30
|
350
|
400
|
>30
|
400
|
400
|
4.特殊部位紧固要求
◦穿过非密封贯通件:距贯通件100~150mm 内固定;
◦穿过密封贯通件:距贯通件250mm 内设置支承件;
◦扁钢上紧固的电缆束直径≤80mm;
◦成束电缆贯穿时,总面积≤贯通件截面积的 30%;单根穿管时≤40%。
(四)单芯交流电缆特殊检验
1.选型与敷设
◦额定电流>20A 时,需采用非铠装或非磁性材料铠装电缆;
◦同一电路电缆需紧密靠紧敷设(相邻电缆间距≤单根直径),或穿入同一非磁性电缆管;
◦额定电流>250A 的电缆靠近钢质舱壁时,间距≥50mm(同一交流电路 “品” 字布置除外)。
2.三相线路平衡措施
◦导体截面积>185mm² 的长距离三相单芯电缆,每 15m 需进行相线换位,确保阻抗平衡;
◦每相多根电缆并联时,需同路径敷设、同截面积,排列符合下图要求(同相电缆与异相电缆交替分布)。
同一相的单芯电缆排列次序如下图
(五)贯通件密封与防火水密要求
1.贯通件选型与资质
◦根据《防火区域划分图》选用对应耐火等级(如A60、A0、B 级)的贯通件,密封填料需有船级社证书并标注耐火等级;
◦水密场所采用密封型填料,非水密场所采用堵塞型填料。
2.密封施工标准
◦电缆在贯通件内均匀分布,无扭曲,电缆间间距≥8mm,与贯通件壁间距≥10mm;
◦成束电缆贯穿时,总面积≤贯通件内截面积的 30%;单根穿管时≤40%;
◦密封填料需灌注均匀、无空洞(可通过敲击声音判断:实心声为合格,空洞声需返工,或者用钎子、螺丝刀扎封堵来判断密封情况)表面饱满平整。
3.耐火与水密验证
◦敷设后核查贯通件内电缆完整性,确认无遗漏;
◦水密区域需进行水压试验(如舱室试验压力下30 分钟无渗漏);
◦耐火区域需核对填料耐火等级与设计一致,必要时抽样进行耐火性能复测。
(六)检验收尾与质量确认
1.外观与损伤检查
◦去除电缆表面覆盖的胶布等临时保护物,检查是否有划痕、破损、绝缘层老化,损伤深度超过护套厚度10% 时需更换电缆;
◦清理临时支架、捆扎物,确保敷设区域整洁。
2.文档与记录确认
◦收集电缆合格证书、贯通件耐火证书、密封填料检测报告等资料,整理归档;
◦记录电缆型号、敷设路径、紧固间距、贯通件等级等关键参数,形成检验报告。
四、常见问题与处理方案
问题场景
|
处理措施
|
电缆弯曲半径不足
|
重新敷设或更换电缆,确保符合表1 要求
|
密封填料出现空洞
|
**填料后重新灌注,重点检查拐角与边缘处
|
单芯电缆未换位
|
按15m 间隔补做相线换位,记录换位位置
|
紧固间距超标
|
增加扎带或支架,调整至表2 规定间距
|
不同护套电缆共束损伤
|
加装隔离垫或分开敷设,修复受损护套
|
备注:未尽事宜需符合*新IEC 标准及船级社规范。检验人员应结合现场实际灵活应用,确保电缆敷设质量满足船舶全生命周期**运行要求。
注:本文出处 公众号 听风的船舶